鹬科

鹬科(拉丁学名:Scolopacidae)为脊索动物门鸟纲、鸻形目的一科。截至2025年8月,ITIS显示鹬科共有15属98种,类群2000(中国)显示中国共有12属51种。

鹬科物种体重50~1030克、体长150~620毫米、翅长100~310毫米。其为中小型涉禽,雌雄羽色及大小相同。喙部形态多样,主要有笔直、上翘和下弯3种形态。鼻沟长度远超过上嘴的1/2。跗跖后侧大多具盾状鳞,前缘亦具盾状鳞。趾不具瓣蹼。鹬科物种分布于除南极洲以外的全球大部分地区。其栖息于多样化的生境中,但主要需要湿润、潮湿或水生的基质,其栖息地包括草原、灌木丛、针叶林带和冻原、泥滩与盐沼。其行走稳健且姿态挺拔,其中一些常会奔跑,狭长而尖的翅膀使这些鸟能快速且径直地飞行。其可能具有悦耳的鸣声,尤其那些在飞行展示期间发出的啼鸣。它们主要摄食水生猎物,包括甲壳亚门、小型鱼类、植物病原线虫软体动物门及小型无脊椎动物。它们繁殖期多在草丛中营巢,每窝产卵4枚,孵化期约3周。

截至2025年8月,鹬科共有97种被评估列入《世界自然保护联盟(IUCN)濒危物种红色名录》,其中灭绝(EX)5种,极危(CR)3种,分别为勺嘴鹬(Calidris pygmaea)、细嘴杓鹬(Numenius tenuirostris)、爱斯基摩杓鹬(Numenius borealis),濒危(EN)4种,易危(VU)14种,近危(NT)22种,无危(LC)49种。

“蚌方出曝,而鹬啄其肉,蚌合而抇其喙,两者不肯相舍,渔者得而并禽之。”这是西汉战国策》中的寓言故事,也是成语“鹬蚌相争,渔翁得利”的由来。中国古籍中偶有关于鹬的记载,如“蚌鹬徒喧竞,笙歌罢献酬”(唐·李成用)。直至明朝《本草纲目》禽部第48卷:“鹬如鹑,色苍嘴长,在泥涂间作鹬鹬声”,“今田野间有益鸟,未雨则啼”,人们才比较细致地了解鹬科物种。

分类

鹬科隶属于脊索动物门鸟纲鸻形目。截至2025年8月,ITIS显示鹬科共有15属98种,类群2000(中国)显示中国共有12属51种,其中常见的物种有小青脚鹬(Tringa guttifer)、大杓鹬(Numenius madagascariensis)、丘鹬(Scolopax rusticola)、斑尾塍鹬(Limosa lapponica)、针尾沙锥(Gallinago stenura)等。

根据鹬科物种的形态和生态特征,可分为沙锥类、鹬类和瓣蹼鹬类3个类群:①沙锥类体形较矮,喙部直且长,身体大部分呈偏褐色并带有纵向的褐色或暗黄色条纹,使其在沼泽、草甸栖息地活动的时候不容易被天敌发现。大部分鹬类的腿较长,喙细长,如大杓鹬的喙长为头长的3倍。②鹬类的体色和周围环境接近,冬季的时候上体灰色或褐色,下体多为白色。在繁殖期,一些种类的上体或下体出现红褐色或黑色的繁殖羽。③瓣蹼鹬类为海洋性鸟类,适应于游泳生活,常在海面上漂泊。腿相对较短,因趾间具有特殊的扇形瓣蹼而得名。

特征

鹬科物种体重(50~1030克)、体长(150~620毫米)、嘴峰(20~170毫米)、翅长(100~310毫米)、尾长(40~120毫米)和跗跖长(20~90毫米)各有不同,即使是同一属,体形差异也较大。

鹬科物种为中小型涉禽,鸟喙细长,部分种类可极长,但也有喙部短小的种类,主要有笔直(如黑尾塍鹬林鹬红脚鹬)、上翘(如翘嘴鹬斑尾塍鹬)和下弯(如弯嘴滨鹬黑腹滨鹬杓鹬类)3种形态。

其鼻沟长度远超过上嘴的1/2。跗跖后侧大多具盾状鳞,前缘亦具盾状鳞,趾不具瓣蹼。

雌雄羽色及大小相同,鹬科物种上体多呈褐色,沙锥类具褐色或浅黄纵纹,杓鹬类灰褐相间常形成鳞状斑纹,麻鹬类羽毛边缘则泛浅色。下体颜色较浅,胸部具深色纵纹或横斑,腹部及尾下覆羽呈灰白色,但半蹼鹬类胸部和上腹部比其他种类更偏红褐色。沙锥类多属短腿型,杓鹬与麻鹬腿较长。丘鹬相比沙锥类腿部更短,站立时体态更趋水平。长喙基部强壮,呈笔直圆锥形。

橄榄黄色,并有黑色和褐色斑点。

分布范围

鹬科物种分布于除南极洲以外的全球大部分地区。飞翔能力强,飞行时颈与脚均伸直。大部分为候鸟,多在北极或亚北极的高纬度地区繁殖,在亚热带和热带地区越冬,具有长距离迁徙的习性。

栖息环境

鹬科物种栖息于多样化的生境中,但主要需要湿润、潮湿或水生的基质,以便它们通过长喙探食时更轻松地完成摄食行为。其栖息地包括草原、灌木丛、针叶林带和冻原、泥滩与盐沼,这些环境为它们提供安全的栖宿休憩场所,以及用于沐浴和理羽的水源。部分物种如岩滨鹬(Calidris ptilocnemis)、紫滨鹬(Calidris maritima)和滨浪鹬(Aphriza virgata)则选择更坚硬的基质,栖息在能为它们提供重要食物来源的岩质海岸地带。

习性

活动规律

鹬科物种行走稳健且姿态挺拔,其中一些常会奔跑,尤其是短腿的种类,狭长而尖的翅膀使这些鸟能快速且径直地飞行。集群飞行时,它们能以惊人的速度和精准度同步转向。多数鹬科物种在非繁殖季呈群居状态,其余则形成小群体。它们通常在低矮植被中筑巢,但偶尔有些会利用树上其他鸟类的废弃巢穴,两性通常相似。

鸣叫

鹬科物种可能具有悦耳的鸣声,尤其那些在飞行展示期间发出的啼鸣。高原鹬(Bartramia 长尾纹胸𬶐)便是一个典型例子——它们在飞行时会发出笛音般的鸣唱。红腹滨鹬(Calidris canutus)飞跃冻原时亦会发出清脆的铃声般鸣叫。但通常而言,它们会发出响亮的叫声、咯咯声、尖啸声以及约德尔唱法,往往十分喧闹。它们通过轻柔的联络鸣叫与急促的警戒鸣声在配偶间、亲鸟早成雏间交流。当在地面互动时,这些鸟类会发出骇人的咯咯响鸣与刺耳音符。

然而,丘鹬沙锥类会产生若干非喉部发声的噪音,尤其在飞行期间。这些声响源自急速俯冲时颤动的尾羽。部分物种如巨沙锥(Gallinago undulata)会以喉部发声配合这些噪音。针尾沙锥(Gallinago stenura)则能同时产生羽毛的嘶嘶声与多种喉部鸣声。丘鹬在领地上空盘旋时,会发出哔哔声与呼噜般的喉部声响。

鹬科物种通常在开启长距离迁徙飞行前会展现密集的鸣叫行为,这是飞行展示期间的鸣唱与联络叫声的结合体。当编队飞行成形后噪音会减弱,但部分物种在整个迁徙过程中仍持续发出联络鸣叫。

摄食行为

鹬科物种主要摄食水生猎物,包括甲壳亚门、小型鱼类、植物病原线虫软体动物门(尤其是瓣鳃纲)及小型无脊椎动物。它们亦在陆地觅食,捕食昆虫、美国白灯蛾与成虫,以及蚯蚓。当土壤冻结或积雪覆盖时,它们能食用部分植物性食物,如种子、嫩芽、新梢及某些浆果类。

鹬科物种在非繁殖季常集群觅食。根据种类与季节差异,群体规模从数十、数百至数千只不等。集群既能防御天敌,又可共享优质觅食区信息,并更易捕捉快速移动的猎物。

喙的形态分化使鹬科物种可以利用多样化的食物,从而占据不同的生态位,减少了种间竞争。主要有4种觅食方式:①直接啄取食物。如鹬属、漂鹬属、翻石鹬属、矶鹬属等,一般在干燥的基质上觅食,或在滩涂上随着潮水涨落在水线边觅食。②探寻式觅食。如滨鹬属鸟类,在觅食时常将喙部插入软的基质中,通过喙部前端的触觉和压力感受器来发现食物。③水中捕食。以鹬属的鸟类较常见,在浅水区域一边行走一边不停地将喙插入水中捕捉鱼类。④水面吸食。为瓣蹼鹬属鸟类的主要觅食方式,一边游泳一边快速吸取水面的浮游生物和节肢动物门

迁徙

鹬科物种有长途迁徙的习性。据报道,2007年9月,一只代号“E7”的斑尾塍鹬雌鸟用8天多的时间跨越太平洋,从美国阿拉斯加州一直飞到新西兰,中途不降落、不停歇、不进食,连续飞行11587千米。这恐怕是鸟类不间断飞行的最高纪录了。20世纪90年代开始,许多国家为水鸟标记彩环,积累了数量可观的信息,证实绝大多数鹬科物种都擅于远距离迁飞,这项特长保证了它们地域分布的广阔性。

生长繁殖

繁殖地

少数鹬科物种在温带地区繁殖,其中包括见于森林岛屿的林鹬、部分沙锥以及土岛鹬热带种类则固守于其有限的分布范围内。

鹬科其他所有成员的繁殖地均比其他鸟类更靠北方,它们分布于北方针叶林带、亚北极及北极地区。这些物种在繁殖季后会向南迁徙。其中多数在内陆栖息地繁殖,主要以淡水湿地为巢址。仅三种——赤足鹬(Tringa totanus)、斑翅鹬(Tringa semipalmata)及小青脚鹬(Tringa guttifer)选择沿海盐沼作为繁殖地。越冬区域常包括热带湿地、受降雨量影响的河流三角洲与泛滥平原、稻田、湖岸及沿海潟湖

繁殖

涉禽的繁殖行为因种类而异,包括单配制和一妻多夫制。多数物种为单配制,但存在高度灵活,雌性偶尔会与不同雄性交配,如三趾鹬(Calidris alba)。瓣蹼鹬类则呈现角色逆转:雌鸟羽色较雄鸟艳丽,负责守卫领地和求偶展示。它们实行一妻多夫制,如斑腹矶鹬(Actitis macularia)等。其他如大沙锥和黄胸鹬(Tryngites subruficollis)同样在求偶场展示,后者会向抵达的雌鸟闪现白色翼下斑,并配合振翅、伸展及开翼旋转等动作。

空中求偶行为多样:从黑腰滨鹬(Calidris bairdii)蝴蝶式绕雌飞行,到弯嘴滨鹬(Calidris ferruginea)的多雄追逐单雌的激烈飞行。交配发生于地面,不同物种交配频率差异显著——有些种类数日内每日多次交配,另一些则仅一两次。

筑巢

岸禽通常在地面筑巢,巢呈浅洼或刮擦状,部分会铺垫柔软植被。少数种类筑巢于茂密植物或树上。巢址因种而异:它们繁殖于潮湿沼泽、干燥高地、裸露的石质冻原、岩屑坡、林线以上山间河床的砾石滩、淡水附近植被区、树木或灌木下的松软林地,部分鹬类甚至会占用鸫科旧巢。

产卵与孵卵

梨形卵的色泽具有隐蔽性,能在地面形成良好伪装。雌鸟通常每窝产四枚卵,待满窝后才开始孵化,孵化期约3周。在单配制体系中,双亲共同承担孵化任务,其持续时间因物种而异。独自孵卵的个体会离巢觅食,通常选在正午气温最高时段。早成雏于一日内破壳,成鸟会将蛋壳衔离。

育雏

雏鸟为早成雏,出壳后几个小时之内便可行走并能自己觅食。寒冷天气下长时间觅食后,它们仍会定期返回巢中。出生头几日常由母鸟抱暖。待雏鸟发育至足够成熟时,不同家庭的幼雏会聚集成“托儿所”。羽翼丰满后,亲鸟便不再照料幼鸟。当成鸟启程迁徙时,幼鸟仍需积累足够体重才能完成迁徙。仅有不到半数的初飞幼鸟能存活满一年。

部分涉禽即使面临入侵者逼近也坚守巢穴,直至最后一刻才在入侵者面前"爆发式"惊飞。某些受天敌惊扰的物种会进行迷惑展示:蓬松羽毛从巢中跳出,发出鸣叫并以之字形路线逃离。另一些则会表演"断翅"行为。体型最大者会直接在空中追击驱赶捕食者。

保护

截至2025年8月,鹬科共有97种被评估列入《世界自然保护联盟(IUCN)濒危物种红色名录》,其中灭绝(EX)5种,极危(CR)3种,分别为勺嘴鹬(Calidris pygmaea)、细嘴杓鹬(Numenius tenuirostris)、爱斯基摩杓鹬(Numenius borealis),濒危(EN)4种,易危(VU)14种,近危(NT)22种,无危(LC)49种。

文化

“蚌方出曝,而鹬啄其肉,蚌合而抇其喙,两者不肯相舍,渔者得而并禽之。”这是西汉战国策》中的寓言故事,也是成语“鹬蚌相争,渔翁得利”的由来。中国古籍中偶有关于鹬的记载,如“蚌鹬徒喧竞,笙歌罢献酬”(唐·李成用);“宁同蚌顽恶,但与鹬相持”(唐·段成式);“波浑未辨鱼龙迹,雾暗宁知蚌鹬心”(唐·许浑);“鸡鹜乱争食,鹬蚌枉相持”(元·汪元亨);“权待他鹬蚌相持俱毙日,也等咱渔人含笑再中兴”(元·尚仲贤)等,多与人们认为鹬性格执拗有关。直至明朝《本草纲目》禽部第48卷:“鹬如鹑,色苍嘴长,在泥涂间作鹬鹬声”,“今田野间有益鸟,未雨则啼”,人们才比较细致地了解鹬科物种。

代表物种

小青脚鹬

小青脚鹬(Tringa guttifer)为鸻形目、鹬科、鹬属的一种。该物种体长约30厘米,体形稍显笨重而矮胖,嘴较粗而微向上翘,尖端黑色而基部淡黄褐色。上体黑褐色,具有灰色羽缘。夏季头顶至后颈暗褐色,具黑褐色纵纹。背部为黑褐色,具白色斑点。腰部和尾羽为白色,尾羽的端部具黑褐色横斑,飞翔时非常醒目。下体白色,前颈、胸部和两胁具黑色圆形斑点。体形与青脚鹬非常相似,但腿部明显短,并且偏黄色。在非繁殖季节,背部为浅灰色,羽缘为白色。胸部和两胁的斑点消失。亚成体与成鸟的冬羽相似,但头顶和上体更偏褐色,带皮黄色斑点,胸部有染棕色。

该物种性情胆小而机警,稍有惊动即刻起飞。繁殖期主要栖息于沼泽、水塘和湿地附近的林地。非繁殖期主要栖息于海边滩涂、河口沙洲、潟湖等,偶见于红树林,也利用溪流、盐田和稻田等栖息地。属于候鸟,繁殖分布于库页岛和鄂霍次克海西侧,迁徙和越冬于东亚和东南亚地区。迁徙季可见于中国沿海和长江中下游平原,以及中国的台湾、香港特别行政区等地。

大杓鹬

大杓鹬(Numenius madagascariensis)为鸻形目、鹬科、杓鹬属的一种。该物种为喙最长的鸻鹬类,也为体形最大的杓鹬。体长63厘米,喙长且下弯。上体黑褐色,羽毛边缘呈皮黄色。下背及尾褐色,下体皮黄。飞行时候腰部暗棕红色。在非繁殖期,成鸟的羽色较暗淡,亚成鸟浅色羽缘更宽,且喙部比成鸟明显短。与白腰杓鹬体形相似,但比白腰杓鹬的体色更深且更偏红褐色。其主要在西伯利亚地区东部和蒙古繁殖,在东亚和东南亚地区越冬。中国的东部和东南部沿海地区是其越冬地,在黑龙江省有繁殖的记录。

参考资料

Scolopacidae.gbif.2025-08-20

Scolopacidae Rafinesque, 1815.itis.2025-08-20

大杓鹬.类群2000(中国).2025-08-20

鹬科.中国大百科全书.2025-08-20

FAMILY SCOLOPACIDAE.oiseaux-birds.2025-08-20

Browse taxonomic tree.类群2000(中国).2025-08-20

Scolopacidae - Family.iucnredlist.2025-08-20

小青脚鹬.中国大百科全书.2025-08-20

丘鹬.中国大百科全书.2025-08-20

斑尾塍鹬.中国大百科全书.2025-08-20

针尾沙锥.中国大百科全书.2025-08-20

大杓鹬.中国大百科全书.2025-08-20